導致學術論文文采失落的原因很多,經過論文查重的結果表明,研究者的寫作水平、人文素養、思想境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,而研究者面臨的激勵機制和考評機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。無論是各級學校,還是科研院所,研究者的收入總是和職稱相掛鉤,各類榮譽的評比也與論文的數量相聯系。在各種形式的考核中,科研課題和科研成果的數量決定排名的先后。
尤其是近幾年來,很多單位和部門實行績效工資,全面采用量化的學術評價方式,以數字指標為核心的考評體系成為學術管理的重要依據。論文查重后發現,在各種量化的考核數據中,縱向課題的比重又遠遠大于學術成果的比重。課題優先,成果其次,這已成為大多數高校的科研導向。
盡管很多高校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這點,但他們至少認為,在公信力方面,由政府評定下達的項目課題遠遠重于學術論文。這樣的評判標準對管理者來說,是必然而然,因為在官方的各類評價體系和輿論導向中,學校和人才的榮譽,首先是能獲得多少高級別的課題。
而對研究者來說,獲取高級別的課題不僅意味著比成果更讓人敬佩的學術名聲,還意味著自己能擁有支配可觀的課題經費。于是,他們也就相應調整原來的價值取向,那就是與其花費無數心血來完成一篇精彩可讀的論文,不如力爭如何獲取一項較多經費的高級別課題。
課題帶動成果,成果圍繞課題,本來是相輔相成、互為表里,但在周期量化考核的背景下,課題數量的追求,課題經費的吸引,讓研究者急功近利,漸趨浮躁,終日忙碌于課題的設計與實施。為早日獲批示或結項,他們不得不產生一批批短平快的科研成果,同時也為下一輪的申報打下前期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