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來說,一些小的錯誤,比如通訊地址錯誤或是作者姓名更正這類的,期刊會采用勘誤聲明的方式,但是,如果論文存在的錯誤嚴重到會讓人質疑研究本身是否可信,那么就需要撤稿,撤稿這個動作是在提醒讀者這些有誠信問題的研究,像先前的 STAP 論文遭到《自然》撤稿即是一例,不過,作者應該知道,撤稿的目的并不是要懲罰作者犯的錯誤,而是要更正科研錯誤并維護科學的可信度。 為什么要撤稿? 當已發表論文中所存在的錯誤嚴重到無法使用勘誤聲明來處理時,才有可能被撤稿,根據發表道德委員會(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,COPE)的指南,期刊編輯遇到以下情況時應考慮撤稿:
實際上,撤稿,除非極特殊的原因,是很壞的行為。 不能把稿子發現問題,要重新修改等作為撤稿的借口。 你每次投稿,以及相關的行為和結果,都是有記錄的。 最后導致你們的稿件會受到特殊“照顧”,可能你以后不投那個雜志了,但可能對今后的師弟師妹投稿造成不良影響。 造成一稿兩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人事因為“無知”和“急躁。 “無知“指的是不知一稿多投是學術界非常忌諱和反感的事,或者不知何為“一稿多投”。 “急躁,自以為是“指的是通常審稿需要1-3個月,甚至更長。 但有些人投稿一個星期就開始坐立不安,要么不斷催編輯,要么自以為國外雜志編輯對其論文不屑一顧 (像某些國內雜志那樣不會做任何處理),等不到一個月就另投其他雜志。
剽竊(34.5%)、錯誤(24.1%)和作者署名問題(10.3%)也是中國學者論文撤稿的三個主要原因,累計占到69.0%的撤稿原因。 通過PubMed平臺檢索,生物醫學領域, 中國撤稿占生物醫學所有撤稿的20.89% 在生物醫學領域,中國學者撤稿數量從2003年起持續增長,到2014年達到高峰,其后撤稿絕對數持續下降。 這個趨勢和生物醫學總撤稿數一致。 撤稿期刊中高居第一的便是名聲已臭的Plos One,隨后也多為醫學和計算機類期刊。
做出最終撤稿決定的人是期刊編輯,不過作者跟期刊編輯都能夠發起撤稿,很多時候撤稿是作者與期刊編輯聯合發出的。 期刊編輯會向作者要求撤銷有問題的論文,但如果作者拒絕編輯,編輯就會自己撤銷稿件。 如果決定撤稿,會怎樣? 一般最長出現的狀況是期刊編輯接獲信息,指出發表的研究論文有錯,然后進一步展開調查,一旦調查發現問題確實存在,便會發出撤稿通知,根據 COPE 說明,撤稿內容必須解釋撤稿原因并提供論文的完整已用信息,比如這則撤稿聲明,此外,被撤銷的文章仍會公仔存在網路上,但會清楚表示已撤銷。 COPE 建議期刊發出的撤稿聲明應: